![]() |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教师拼音名称:wangcongyan
出生日期:1982-06-23
电子邮箱:liuyuexue623@ujs.edu.cn
所在单位: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性别:男
学位:博士
职称:教授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博士生导师
个人简介:Personal Profile
王从彦,教授,博士生导师
地址:(212013)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学府路301号江苏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WeChat:liuyuexue623
E-mail:liuyuexue623@ujs.edu.cn
ORCID:http://orcid.org/0000-0002-6132-3319
个人简介:
王从彦,男,汉族,1982年6月生,河南民权人,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6月毕业于南京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任职于南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2年8月调至江苏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工作至今。
现为SCI期刊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的Associate Editor(2018年6月至今)、SCI期刊CLEAN-Soil, Air, Water的Editorial Advisory Board Member(2022年2月至今)、iMeta的Youth Editorial Board Member(2022年7月至今)、SCI期刊mSystems的Editorial Board Member(2023年7月至2026年6月)、SCI期刊Journal of Plant Ecology的Youth Editorial Board Member(2023年11月至2025年11月)以及多个SCI期刊生物入侵专刊的Guest Editor。
截至2023年11月,已发表了百余篇SCI论文,其中2篇曾入选ESI热点论文,8篇曾入选ESI高被引论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
研究领域:
近年来,紧紧围绕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生态安全问题,以国家生态安全重大战略需求为问题导向,聚焦入侵植物介导的生态安全问题,以加拿大一枝黄花、小飞蓬、一年蓬、鬼针草、反枝苋、火炬树等恶性入侵植物为研究对象,重点阐明入侵植物的成功入侵机理、分析入侵植物的环境生态效应、评估入侵植物的环境生态风险、剖析入侵植物的预警防控策略,以希冀为新时代下构筑我国入侵植物介导的生态安全问题之预警防控奠定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为按时实现新时代国家生态安全重大战略需求目标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为建设新时代美丽中国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重点开展以下领域的研究:
(1)分析阐明入侵植物成功入侵的关键机理,包括:分析入侵植物的环境适应性进化响应机理;探究驱动多种入侵植物共同入侵耦合调控的关键机理;阐明入侵植物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互作及其关键机理;解析入侵植物与本地植物群落的互作及其关键机理;剖析入侵植物的化感效应及其关键机理。
(2)量化评估入侵植物的环境生态效应及其环境生态风险等级,包括:研发入侵植物的入侵程度及其环境生态风险等级的量化指标体系;阐明入侵植物对本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以及群落可入侵性和群落入侵抵抗力等方面的生态影响及其关键机理;分析多种入侵植物共同入侵介导的环境生态效应及其环境生态风险。
(3)分析阐明全球变化(如干旱、氮沉降等)以及环境污染(如酸沉降、重金属污染等)驱动入侵植物成功入侵及其耦合调控的关键机理。
理论创新:提出了一套量化入侵植物的入侵程度及其环境生态风险等级的指标体系,即:
(1)表征入侵植物入侵强度高低的量化指标(即:入侵强度指数;Invasion intensity index)(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DOI: 10.1016/j.scitotenv.2020.137128., 2020)。
(2)表征入侵植物入侵竞争力优劣的量化指标(即:相对入侵力指数;Relative invasiveness index)(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DOI: 10.1016/j.scitotenv.2020.137128., 2020)。
(3)表征入侵植物竞争优势度大小的量化指标(即:竞争优势度指数;Competitive advantage index)(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DOI: 10.1016/j.scitotenv.2020.144518., 2021)。
(4)表征植物群落可入侵性强弱的量化指标(即:群落可入侵性指数;Community invasibility index)(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DOI: 10.1016/j.scitotenv.2020.137128., 2020)。
(5)表征植物群落入侵抵抗力脆韧的量化指标(即:入侵抵抗力指数;Invasion resistance index)(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DOI: 10.1016/j.scitotenv.2021.152628., 2022)。
(6)表征入侵植物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影响力度深浅的量化指标(即:入侵植物对植物物种多样性影响幅度指数;Degree of influence index of invasive plant species on plant taxonomic diversity)(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DOI: 10.1016/j.scitotenv.2020.144518., 2021)。
(7)表征共同入侵下不同入侵植物相对竞争优势度差异的量化指标(即:共同入侵下不同入侵植物的相对竞争优势度指数;Relative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dex of invasive plant species under co-invasion)(Plant Diversity DOI: 10.1016/j.pld.2023.01.005., 2023)。
(8)表征两种入侵植物共同入侵复合效应的量化指标(即:两种入侵植物共同入侵复合效应指数;Co-invasion combined effect index of two invasive plant species)(Plant Diversity DOI: 10.1016/j.pld.2023.01.005., 2023)。
社会服务:
积极参与地方社会服务,特别是入侵植物名录构建、分布格局架构、环境生态效应分析、环境生态风险评估等方面。具体如下:
(1)2016年完成了中国入侵植物区系分析(Anais da Academia Brasileira de Ciências DOI: 10.1590/0001-3765201620150687),为新时代下构筑我国以入侵植物介导的生态安全问题之预警防控管理奠定了强有力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2)2024年至2027年完成了江苏恶性入侵植物分布格局调查、江苏恶性入侵植物环境生态风险评估及其在土壤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技术研发工作,为新时代下江苏省恶性入侵植物的预警防控管理及其在土壤污染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构筑了强有力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3)2020年至2022年完成了常州市恶性入侵植物名录构建、分布格局架构、环境生态效应分析、环境生态风险等级评估、预警防控治理保障措施和技术路径解析,为新时代下构筑常州市以入侵植物介导的生态安全问题之预警防控管理奠定了强有力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4)2015年至2018年完成了镇江市恶性入侵植物名录构建、分布格局架构、环境生态效应分析、环境生态风险等级评估、预警防控治理保障措施和技术路径解析,为新时代下构筑镇江市以入侵植物介导的生态安全问题之预警防控管理奠定了强有力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5)2023年完成了苏州市农业外来入侵植物普查面上调查省级质量控制检查工作,为确保苏州市农业外来入侵植物普查面上调查工作按时、按量、按质完成奠定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6)2023年完成了无锡市农业外来入侵植物普查面上调查省级质量控制检查工作,为确保无锡市农业外来入侵植物普查面上调查工作按时、按量、按质完成奠定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7)2023年完成了常州市农业外来入侵植物普查面上调查市级质量控制技术服务工作,为确保常州市农业外来入侵植物普查面上调查工作按时、按量、按质完成奠定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8)2023年完成了盐城市东台市农业外来入侵植物普查面上调查质量控制技术服务工作,为盐城市东台市地方人民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针对农业农村领域生物入侵环境生态风险评估与应急预警防控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9)2023年完成了镇江市京口区农业外来入侵植物普查面上调查质量控制技术服务工作,为镇江市京口区地方人民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针对农业农村领域生物入侵环境生态风险评估与应急预警防控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10)2023年完成了镇江市润州区农业外来入侵植物普查面上调查质量控制技术服务工作,为镇江市润州区地方人民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针对农业农村领域生物入侵环境生态风险评估与应急预警防控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11)2023年完成了镇江新区农业外来入侵植物普查面上调查质量控制技术服务工作,为镇江新区地方人民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针对农业农村领域生物入侵环境生态风险评估与应急预警防控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12)2020年完成了基于生物入侵为主导的生物安全方面的生态环境保护法治保障咨询研发工作,特别是解析了新时代下我国以生物入侵为代表的生物安全预警防控管理方面尚存在的问题,阐明了新时代下我国以生物入侵为代表的生物安全预警防控管理之路径及其实施重难点,为相关政府职能部门针对以生物入侵为代表的生物安全问题进行精准行政决策管理和有效预警防控部署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以及行之有效的执行基础和实践指南。
(13)2022年至2023年遵循依法、公正、公平、客观、科学、效率的原则,按照规定的标准、程序和方法,先后完成了镇江市多项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所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鉴定评估工作,特别是量化了生态环境损害以及恢复受损生态环境及其修复治理而采取必要合理措施所产生的费用等,为依法、公正、科学、合理的鉴定和评估相关违法行为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及其修复治理奠定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为司法机关针对相关违法行为进行判定相应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科研项目:
(1)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课题、常州市重点研发计划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以及其它数项国家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
(2)主持完成了多个江苏省市区县的农业外来入侵植物普查质控技术服务项目,为确保江苏省相关市区县农业外来入侵植物普查面上调查工作按时、按量、按质完成奠定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主持完成了多个江苏省市区县的植物多样性(特别是入侵植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技术服务项目,为江苏省相关市区县植物多样性的保护、管理和决策以及入侵植物的预警、防控和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4)作为主研人员之一,参与完成了十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执行。
指导研究生:
(1)刘君:获江苏大学学业一等奖学金、江苏大学优秀研究生称号、江苏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称号、江苏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优秀研究生干部称号
(2)周嘉伟:获国家奖学金、江苏大学校长奖学金、江苏大学学业一等奖学金、江苏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称号;考取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
(3)姜坤:获江苏大学学业一等奖学金、江苏大学优秀研究生称号、江苏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称号、江苏大学校优秀学术学位硕士学位论文、江苏大学学生科研立项项目
(4)伍丙德:获国家奖学金、江苏大学校长奖学金、江苏大学学业一等奖学金、江苏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称号、江苏大学优秀研究生称号、江苏大学优秀党员称号、江苏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优秀研究生称号、江苏省工程师学会科学技术奖成果奖提名奖(排名第八)、江苏大学学生科研立项项目
(5)韦梅:获国家奖学金、江苏大学校长奖学金、江苏大学学业一等奖学金、江苏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称号、江苏大学优秀研究生干部称号
(6)王舒:获国家奖学金、江苏大学学业二等奖学金、江苏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称号、江苏大学优秀研究生干部称号、江苏大学研究生高水平论文单项奖(ESI高被引论文连续出现5次以上)
(7)程慧源:获国家奖学金、江苏大学“博学”校长奖章、江苏大学学业一等奖学金、江苏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称号、江苏大学优秀研究生称号、江苏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优秀研究生称号、江苏省工程师学会科学技术奖成果奖提名奖(排名第七)、江苏大学第十一届中外研究生学术论坛优秀论文奖、江苏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第四届中外研究生学术论坛报告三等奖、第七届全国种群生态学前沿论坛优秀青年报告奖、江苏大学学生科研立项项目;考取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
(8)于友礼:获国家奖学金、江苏大学“博学”校长奖章、江苏大学学业一等奖学金、江苏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称号、江苏大学优秀研究生称号、江苏大学优秀研究生社会工作者称号、江苏大学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称号、江苏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优秀研究生干部称号、江苏省工程师学会科学技术奖成果奖提名奖(排名第九)、江苏大学第十一届“星光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排名第一)、江苏大学学生科研立项项目
(9)仲珊珊:获国家奖学金、江苏大学“博学”校长奖章、江苏大学学业一等奖学金、江苏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称号、江苏大学优秀研究生干部称号、江苏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优秀研究生干部称号、江苏省工程师学会科学技术奖成果奖提名奖(排名第五)、第一届中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校内赛一等奖(排名第一)、江苏大学第十一届“星光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排名第三)、江苏大学学生科研立项项目
(10)许哲伦:获江苏大学学业一等奖学金、江苏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优秀研究生称号、江苏省工程师学会科学技术奖成果奖提名奖(排名第六)、第一届中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校内赛一等奖(排名第二)、江苏大学第十一届“星光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排名第二)、江苏大学学生科研立项项目
(11)李玥:获江苏大学学业一等奖学金、江苏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优秀研究生干部称号、江苏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三好学生称号、江苏大学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称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环保知识竞赛优秀奖、第四届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江苏省工程师学会科学技术奖成果奖提名奖(排名第三)、第一届中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校内赛一等奖(排名第三)
(12)李闯:获江苏省工程师学会科学技术奖成果奖提名奖(排名第四)、第一届中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校内赛一等奖(排名第四)